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

聚丙烯酰胺有毒吗?

时间:2025-10-15 点击:2 次 来源:本站
  

聚丙烯酰胺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化学产品,其应用广泛,很多行业都能用到聚丙烯酰胺。近年来聚丙烯酰胺在水处理领域占比较多,很多人对聚丙烯酰胺是否有毒性产生疑虑,聚丙烯酰胺到底有没有毒呢?今天**水处理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聚丙烯酰胺的毒性试验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动物急、慢性毒理实验证明,聚丙烯酰胺高分子絮凝剂属“三无”产品(即无致畸、无致癌、无致突变)。而且通过小白鼠和大白鼠急性灌胃给药实验证明,当剂量高达7.5g/kg时,未引起动物死亡,亦未出现任何中毒症状。因引聚丙烯酰胺属安全性极高的产品。但是聚丙烯酰胺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时需考虑丙烯酰胺单体的含量,欧共体国家对此的标准为0.1μg/L,美国为0.7μg/L,我国的规定是经常性使用时为0.01mg/L,非经常使用时为0.01mg/L。丙烯酰胺单体含量是0.025%,聚丙烯酰胺的投加量也在欧共体的标准<0.4mg/L以内。所以我们采用的聚丙烯酰胺作为饮用水的净水助凝剂是无毒无副作用、卫生安全可靠的。

  

  二、聚丙烯酰胺单体的含量——丙稀酰胺

  

  1、丙稀酰胺的产生:

  

  过去通常认为聚丙烯酰胺是非常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事实上,在自然条件下,聚丙烯酰胺会发生缓慢的物理降解(热、剪切)、化学降解(水解、氧化以及催化氧化)和生物降解)(微生物酶解)。这些降解主要是通过激发产生自由基引起连锁氧化反应,从而造成聚合物主链断裂和相对分子质量降低,水溶液黏度损失,在对聚丙烯酰胺的稳定性研究发现,聚丙烯酰胺在水溶液中同时发生两种化学降解反应:1.水解反应,引起侧基结构的变化,由酰胺基转变为羟基2.氧化反应,引起主链的断裂,使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减少。氧化降解反应具有自由基连锁反应的特征,对过氧化物、还原性有机杂质以及过渡金属离子等起着活化剂作用,产生活性自由基碎片,促进聚合物氧化降解。聚合物中的过氧化物及产生的羰基化合物是引发聚合物氧化降解和光降解的主要原因。

  

  2、丙稀酰胺的危害:

  

  聚丙烯酰胺根据其用途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200-2000)×10000之间.由于降解作用,主链断裂相对分子质量大幅降低,产生大量的低聚物,低聚物的进一步降解会产生大量的丙稀酰胺单体。

  

  丙稀酰胺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对其毒性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于环境中的丙稀酰胺浓度各国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法(OSHA)规定职业接触标准是空气中丙稀酰胺的阈值—时间加权平均为0.3mg/m3;我国费渭泉等人提出,丙稀酰胺在水中的剩余浓度应小于10×10-9;英国规定饮料中丙稀酰胺含量小于0.25×10-9;日本规定向河水中排放丙稀酰胺含量小于10×10-9。

  

  由于丙稀酰胺具又良好的水溶性,排入环境的丙稀酰胺基本上进入地面水体和地下水中,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和口腔被吸收,广泛分布在人的体液中,也能进入胚胎中,引起中毒。丙稀酰胺的代谢主要是与谷胱甘肽结合发生反应生成N-醋酸基-s-半胱氨酸,在肝、脑和皮肤通过酶和非酶发生催化结合反应。它已被证明是染色体的断裂剂,诱发染色体畸变。它能引起神经毒性反应,其毒性反应是感觉和运动失常,病理表现为四肢麻木、感觉异常、运动失调、颤抖、感觉迟钝和中脑损伤。摄入丙稀酰胺污染水会引起嗜睡、平衡紊乱、混合记忆丧失和幻觉。

  

  三、丙烯酰胺中毒的急救措施与日常防护

  

  急救措施:此化学品如触及眼及皮肤,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如有大量吸入,

  

  立即移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如聚丙烯酰胺被吞服,需以大量水,诱吐,洗胃;但不省人事者,不宜进行催吐,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防护措施:生产过程中加强预防措施,设备应密闭,加强厂房通风,控制浓度在容许线之下。操作人员应该穿防护工作服,以防止皮肤长时间或反复接触;戴防护眼镜,以防止眼睛的接触。工作服如被溅到或受污染,应每天更换。可渗透的工作服如被弄湿或受污染,立即脱去。生产现场安装安全信号指示器。

  

  毫无疑问,聚丙烯酰胺本身是安全无毒的,因此其应用范围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食品、药品及整容等直接关系人类健康的领域也有应用。所以,水处理可以使用聚丙烯酰胺,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聚丙烯酰胺的使用量,在饮用水处理时要注意聚丙烯酰胺的剂量,这样您就可以放心使用聚丙烯酰胺产品了,更多聚丙烯酰胺相关问题请咨询我们。


HOTLINE

咨询热线:13783492984

CONTACT

联系人:秦先生

EMAIL

邮箱:95114390@qq.com

ADDRESS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西村开发区

扫一扫了解更多信息

本站部分图片和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或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联系我们 返回顶部